從歐美崛起,最近成為管理界新興話題的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也開始在亞洲流行起來。教練的概念起源於運動場,每一位金牌選手的背後必有一位能引導他有效發揮潛力的教練。很多世界級的運動選手都認為他們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個人的努力外,亦有賴於這背後的重要推手--不斷從旁激勵、啟發及支持他的教練(Coach)。當他們遇到戰場失利時,教練給予他們鼓勵及支持。當他們遇到往更高績效的瓶頸時,教練協助他們看到自身的盲點,重新佈局,穿越極限,突破自我的固有模式直到成功為止。
七十年代初,美國網球教練添‧高威(Tim Gallwey)將教練一詞成功移植到企業管理上,成為企業教練技術,八十年代開始出現接受正式訓練的專業企業教練,九十年代中,教練技術被運用在私人生活中,一些歐美大學開始開設教練技術的專業課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教練技術已成為歐美企業提高生產力的有效管理工具。
傳統的管理模式試圖透過標準化及效率化,專注在事情的本身,認為只要制度設計良好,流程及生產設備控制得當,就能創造一個可控制的高績效水準。不同於傳統的管理模式,教練技術針對的不是事件而是針對人--『人的心態』。教練技術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技術,關注在人的本身,認為除了有良好的制度與流程之外,人的心態與信念更是不可忽略的重視部份。心態與信念指的是一種深植於人們心中的對周圍及世界的看法以及隨之採取的行動。
看看這個例子,如果所有公司的業務人員都擁有相同的教育背景,並且公司提供一致的業務教育訓練,這些業務是否都應創造同樣的績效? 想當然而,這樣的相同績效結果並沒有發生,實在是因為不同業務人員之間的心態有著差異性,所以有了不同的成果。
教練技術探討的便是個人心態、信念的部份,教練透過教練歷程協助客戶看見個人與其目標的關係,協助客戶看見是什麼樣的心態或信念上的障礙導致了組織或他個人目標的落後或無法達成,協助客戶去打開信念及看到自己的盲點,再將過去無效的習慣與做法做有效地調整,以開創更多的可能性,快速地達到目標。
教練並不會提供客戶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會代替客戶去完成客戶的工作,教練是讓客戶自己找到有效的方法去達標。在教練的歷程中,教練的功能就像是一面清晰的鏡子,百分百真實的回映客戶的狀態,鏡子不會教你怎樣穿衣服,但鏡子會告訴你,你穿的怎樣;教練像是一個指南針,幫助客戶洞察自己的盲點與特點,加以調整或發揮而向目標前進;也像是一個催化劑,在教練歷程中,幫助客戶更快,更有效的達到目標。
心態決定行為,行為創造成果。你想要創造怎樣的成果呢?不妨讓我們也留意一下,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是否也常存在有許多無效於組織或個人目標的心態或信念。這些心態或信念是否是那麼的絕對與不容質疑。
目前在台灣,大多企業聘用外部教練協助組織內高階主管或是精英人才發展個人領導能力。透過『一對一』的教練歷程,教練協助客戶看到自己目前與組織期待中出現的距離,設計高針對性的個人領導力發展計劃,透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學習與新行為的實踐,令客戶最後展現出組織所期待的新的、有效的領導行為。一個有效的教練歷程,不僅協助客戶經歷一次個人的銳變,透過教練歷程,客戶逐漸被培育成『教練型領導』,未來在組織內也能發揮內部教練的精神與功能。
(筆者 / 曾郁卿 光點國際管理顧問公司之首席企業教練、國際教練聯盟ICF認證之PCC級國際教練。)
若對培訓企業內部主管、提升領導力和團隊效率有興趣,歡迎與我們聯繫。